
外资“三季度大动作”科技制造成新宠,背后逻辑到底是什么?
外资这一次真的是大转向,然后他们不再迷恋过去的金融与消费,换成了科技制造,尤其是新质生产力。大家都看到数据在涨,但更值得关注的,是外资的选股思路变了。今天我想聊聊背后的核心逻辑,以及为什么这对普通投资者很重要。
其实市场对外资进场有共识,因为外资喜欢业绩高、赛道新、逻辑清晰。上证指数冲到3400点确实热闹,大家其实更关心外资买了什么,以及背后的布局逻辑。我认为,外资不是简单看行情,而是在精挑细选下押注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的科技升级。
三季度北向资金持仓市值2.58万亿,连续三个季度增加,特别是电气设备和电子行业爆发,金融、消费这些老赛道被大幅减持。电气设备市值直冲4438亿,电子行业一年最大规模增持,银行板块则被狂砍800多亿市值。为什么?业绩决定话语权,科技制造业绩高增长,外资机构当然跟着追。
再举个例子,其实高盛、摩根士丹利、摩根大通动作最抢眼。高盛进入A股19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,主攻半导体、光学、汽车零部件这些方向。三季度高盛持股公司平均涨52%,北方长龙暴涨360%。你不是大白马,是景气度反转时的细分龙头。
大摩和小摩风格迥异。大摩偏精挑细选,高权重押思源电气、光模块科技等;小摩猛买中国西电、虹软科技,持股公司数量和市值直接翻倍。一个打靶,一个铺网,反映出对市场的不同判断,也揭示外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。这种分化,对普通投资者是参考信号,市场接下来或许会有风格切换。
不光投行,主权基金也在举牌。阿布达比和科威特投资局,各自在A股新进和加仓几十家公司,主攻液压、能源、建材等细分龙头,低估值、强护城河才是他们的最爱。另外,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控仓极严,只挑两家持仓,显示长期资本其实特别在乎行业壁垒和公司质地。主权基金操作稳定,周期长,对短期波动无感,对稳健型投资者,参考价值反而更高。
这里有个细节,三季度外资机构抱团个股表现很亮眼。睿能科技,被瑞银、高盛、摩根大通、美林国际集体新进,短时间就涨了40%。中策橡胶、星网宇达、祥生医疗,也是外资大团结买单。星网宇达做无人机、自动驾驶,三季度净利润增了八倍,外资自然蜂拥而至。
这里有个信息增量——全球资金看中国时,已经不只是炒个股,而是押未来产业。像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全部汽车近50%,电子行业营收增19%,净利增38%,这些硬数据就是外资加码的底气。银行、食品饮料这些传统板块增长变慢,被减持也就顺理成章。
我认为,这一波外资逻辑,有三个主线业绩爆发,科技制造,行业拐点。像中材科技,公司玻纤业务价格涨,风电叶片销量增,当季度净利涨两倍多,吸引阿布达比、摩根士丹利新进前十大股东。联芸科技、铂科新材这些半导体、材料龙头,更是被高盛、瑞银和花旗一把抱团,涨幅都是超50%。
外资也是风险偏好动态调整。人工智能概念股,部分估值已经炒上天,外资也不是无脑扫货,更多是找那些刚处于拐点、业绩有望爆发的新龙头。科技制造吸引外资的底层逻辑,是中国结构转型和自主创新,这跟以往靠地产、金融拉动完全不同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三季度的政策环境利好外资。比如9月央行直接把“资本市场稳定”纳入政策目标,监管部门完善产品适配与基础设施管理,合格境外投资者能参与ETF期权跟债券回购,渠道不断丰富,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,都让外资看中国更有信心。中美经贸关系也比前两个季度缓和,外资的长期判断更偏积极。
最新数据显示,9月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46亿美元,远超去年同期,被动基金今年净流入180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。显然,外资用真实的资金流表态,这不是喊口号。
针对普通投资者,怎么应对外资的抱团和板块轮动?追涨追高要谨慎,高估科技股随时有回调风险,更合理办法是借鉴外资思路,结合“核心-卫星”配置,比如主力资金放在宽基指数ETF,部分配置新能源、半导体这种外资重仓的行业ETF。喜欢单股的,可以研究外资抱团股的底层逻辑,关注那些还没被炒高的新进个股。
再中东主权基金喜欢投资新材料、设备类龙头,通常持股周期长,稳健型投资者跟踪这些重仓股,比追投行大动作更安全。另外,分批建仓,控制风险,绝不盲目追涨,是现在稳健理财的基本要求。
这一波外资在中国疯狂买入科技与制造,不只是资金搬家那么简单,更是押注中国经济升级,尤其是新质生产力赛道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最重要不是跟风,而是学会看穿外资背后的逻辑,找到那些既有高成长,又没被炒高的优质标的,才是未来两三年赚到大钱的关键。
科技周期会有波动,外资能灵活止损调仓,普通投资者盲目跟风只会被收割。到底怎么借鉴外资选股体系,又怎么结合自己风险承受力?大家怎么看?
启阳网配资,在线配资门户论坛,散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