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4年,武则天以雷霆手段罢黜了唐中宗李显,旋即拥立其弟李旦为帝,是为唐睿宗。这场宫廷政变中,宰相裴炎可谓居功至伟,他因而获得了“河东县侯”的封号。然而,这位显赫一时的权臣却在短短数月后身败名裂,最终落得被捕入狱、抄家诛杀的悲惨下场。裴炎的政治生涯,既有令人艳羡的荣耀,也有致命的误判。那么,他究竟为何会迎来如此极端的命运呢?
一、少年刻苦与仕途开端
裴炎,字子隆,出生于绛州闻喜一个世家大族,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。他聪颖好学,性格沉稳,在弘文馆学习时,许多同窗喜欢趁假日游赏山水,而他却常常独自伏案苦读。经过一年不懈努力,地方官员注意到他的才学,欲举荐他入仕。然而,裴炎却谦逊地拒绝,直言“学识尚浅,难以胜任”。此后,他闭门十余年,专攻《春秋左氏传》与《汉书》,渐渐形成了深厚的学识根基。最终,他凭借出色表现通过朝廷的明经科考试,被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,从此踏上仕途。
裴炎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。他先后担任御史、起居舍人,至680年时升任黄门侍郎,兼中书门下三品,正式跻身宰相之列。他初任宰相时,便参与调查太子李贤案,深知武则天对储位的顾虑,因而迎合其意,促成了李贤被废。683年,高宗李治病逝前,将裴炎列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帝。唐中宗即位后,他迁任中书令,并主持将政事堂搬至中书省,标志着权力进一步集中于手中。
展开剩余60%二、政争中的锋芒
唐中宗李显登基后,意欲摆脱母后的控制。他在韦皇后的建议下,企图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,又打算任命乳母之子担任五品官。此举遭到了裴炎的强烈反对。朝堂之上,两人针锋相对,唐中宗甚至怒斥道:“我欲以天下托付玄贞,为何不可?”裴炎迫于皇威,不敢再辩,却暗中向武则天密报。
裴炎的这一行动成为关键转折。武则天随即筹划废立,在裴炎、宰相刘祎之以及羽林将军程务挺、张虔勖等人配合下,率兵直入宫廷,宣布中宗被废为庐陵王,改立李旦为帝。裴炎因功获封永清县男,旋即晋升为河东县侯。然而,他的野心与自信在这一时期逐渐膨胀,却未能察觉武则天对权力的绝对掌控,埋下了悲剧的种子。
三、触怒武后与覆灭
唐睿宗名为帝王,实则不过是武则天的傀儡。在此背景下,武承嗣等武氏宗亲大力推崇为武家建庙,甚至要求追尊祖先为王。裴炎对此极力反对,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不合礼制。随后,武承嗣更提出清除李唐宗室宗王之议,欲杀韩王李元嘉、鲁王李灵夔等,裴炎依旧坚决抵制。他甚至暗自谋划,欲趁武则天出游之机,令睿宗亲自执政,从而削弱武则天的掌控。
然而,事态的发展完全背离了裴炎的设想。684年九月,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,朝廷震动。此时,裴炎竟建议武则天将实权交还给睿宗,以避免外界非议。他的话语虽出于忠直,却被视作对武后的挑战。朝中群臣纷纷弹劾裴炎,指其心怀异志。武则天震怒之下,下令将其逮捕入狱。尽管凤阁侍郎胡元范、纳言刘齐贤竭力为其求情,但终究无济于事。武则天果断下令抄家灭族,裴炎最终身死狱中,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裴炎一生从寒窗苦学到位极人臣,原本有望在盛唐史册上留下辉煌的一笔。然而,他既未能彻底依附武则天,也未能独立掌控大局。政治上的谨慎与倔强,让他在权力漩涡中显得格外孤立无援。最终,他的忠直与不识时务,使他成为武则天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阳网配资,在线配资门户论坛,散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